Mobile menu

最大的拜访团国王携宗族三百多名成员拜访我国在我国日子至今

时间: 2025-11-16 04:35:36 |   作者: 特高压输电工程

  这就让人想起了600多年前的那场国事拜访,拜访团人数居然超越三百四十人。

  这在今日看来都匪夷所思,要知道,现在国家元首出访,随行人员一般也就几十人,顶天了百来号人。

  而在600多年前的明朝,来自菲律宾的苏禄国,国王巴都葛·叭哈剌直接带着“半个王室”来了。

  除了东王巴都葛·叭哈剌自己,还有西王、峒王,以及他们的王妃、王子、大臣、厨师、马夫、翻译……

  声势赫赫三百多人,几乎是把整个国家的精英层打包,坐着大船,漂洋过海三个多月,一路向北,目的地只要一个——南京。

  那时候的明朝,在朱棣的治下,国力鼎盛,郑和的宝船舰队七下西洋,所到之处,无不展现着天朝上国的富贵与强壮。

  礼部尚书亲自出马迎候,组织国王们住进专门招待尖端贵宾的“会同馆”,沿途驿站好酒好菜服侍着。

  到了北京,宫殿宴会更是极尽豪华,烤全羊、烧鹅、鱼翅,用的餐具满是官窑青花瓷。

  朱棣的回礼则尽显大国风仪:黄金百两、白银千两、很多的丝绸锦缎和粮食药材,价值远超贡品。

  不只如此,朱棣还正式封爵东王为“归义王”,这等所以在官方层面确立了明朝与苏禄国的君臣位置。

  朱棣和他的大臣们想的不是去占据苏禄国的土地,而是经过展现中华文明的吸引力,让你毫不勉强地来学习、来往来,成为这个文明圈的一份子。

  苏禄东王在北京旅游了紫禁城、天坛,惊叹于建筑的雄伟,乃至让侍从画下图纸,预备回国仿建。

  这种形式的底层逻辑是“全国观”,即视全国为一个以中原为文明中心的大家庭。

  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将外族视为“野蛮人”,需要被“开化”或役使的观念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  榜首,以亲王的规制厚葬东王;第二,他亲自为这位异国君主编撰碑铭;第三,差遣礼部尚书吕震亲赴德州,掌管葬礼,并为东王建筑坟墓。

  而东王的王妃葛木宁、次子安都鲁、三子温哈剌以及部分侍从,决议留在我国,为东王守墓。

  朱棣不只同意了,还下旨优待他们:划给他们二百多亩祭田,革除全部赋税和徭役,给他们盖房子,还派了宦官帮忙办理坟墓。

  为了更好地融入,王妃给两个儿子取了汉姓:“安”和“温”,涵义着平安和魄散九霄。

  他们的户籍是汉族,说着一口地道的德州方言,日子小习气与周围的街坊无异,但他们从未忘掉自己的根。

  每年清明节,安、温两姓的后嗣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,到苏禄王墓前举办隆重的祭祖典礼。

  德州的安、温两姓后嗣,如第十七代孙安砚春、其子安磊等人,也成为了叙述这段前史的责任讲解员和文明研究者,他们是衔接两国友谊的“民间外交家”。

  参考资料:一段中外往来史:苏禄国王访明成祖逝于德州2010年02月26日 14:24齐鲁晚报山东探访苏禄王后嗣:守陵600年,愿为我国布衣,盼架友谊桥梁新民晚报海外版 2017-09-16 10:09


上一篇:多地关店!从前排队4小时这个网红奶茶品牌杭州门店全关了

下一篇:配电房迈向标准化这些步骤不能少